
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化龙桥的工业在重庆占有较重地位。化龙桥鼎盛时有200多家工业企业,近5万人,其中超过一半属于厂矿企业职工。当年流传的顺口溜:小妹小妹你快些长,长大嫁给弹簧厂,三天一只鸡,两天一个膀……说的就是位于化龙桥的弹簧厂、中南橡胶厂等国营大厂的职工。在这里当工人不但待遇好,找对象也不愁。图为化龙桥全景。

计划经济时期,嘉陵路密密麻麻分布着微电机厂、电气厂、红岩弹簧厂、特种电机厂、铸机厂、阀门厂等企业,其中军工企业最威风。图为化龙桥一工厂110KV电流电压互感器通过鉴定后欢迎场景。

早些年间重庆如化龙桥这般,以70、80年代青砖、红砖房为主的老工业片区不在少数。撇开几个商圈,大转盘,这种样子其实就是重庆。十八梯也好,化龙桥也好,都是重庆的来路;所有的去处,都和来路有关;钢铁如梯石,也是城市向上的来路,能看清来路,便不疑惑去向。图为工人生产车间。

“人们的惯性思维,会扎实地记住代表每一个时代的符号,却会忽略社会发展的过程,会忽略社会的主体是人。殊不知那些被淡忘的、身处这些过程中的人和事,才是城市发展史的核心,是记录城市发展的活字典。”策展人戴伶如是说。图为女工生产照片。

上世纪90年代初工厂已经开始使用计算机。90年代至2000年后,随着新技术、生产方式出现,化龙桥的工厂不适应,逐渐走向衰落,进行拆迁。有的工厂关停并转,有的搬迁后以新工艺获得新生。而这个曾经的工业集聚重镇,现如今已发展成为重庆最大的国际人士集聚地,成为重庆新的国际化时尚中心。

化龙桥就像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本,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变革,让每一个身处这个城市的人更了解自己脚下的土地。图为当年年轻的工厂职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