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


二人曾有过多次“交锋”肖鹰称与崔永元“无过节”
事实上,这并非崔肖二人首次在网络上交锋。
早在2011年3月,肖鹰就曾在新闻网站发表评论《请崔永元委员自摘“崔不秀”帽子》,质疑崔永元“在两会上说自己不能负责任的话”,“有负‘讲真话不作秀’这个高帽子”。崔永元在微博中回应:“看到您写的断章取义的文章真觉得好笑,建议您也摘下‘教授’的帽子。”肖鹰再写《崔永元真不懂幽默?》回击。今年10月,因方舟子注销微博一事,两人观点不和,在微博上再次交锋。
近日,崔永元与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在微博上展开骂战,两人就赵本山的二人转是否低俗问题争论不休,闹得沸沸扬扬。15日,文联主席孙家正在某节目上表示赵本山很忠实,搞文艺离不开党是他的真心话。
孙家正说道:“他很忠实,他认为从一个农村的青年发展起来,把文艺事业搞到这个程度,和党的改革开放、和党的领导、党的支持都是分不开的。他这个话讲搞文艺离不开党这句话,我认为他是发自内心的。”他还表示,在二人转的发展过程当中,好的、不太好的东西都有。但是赵本山对提升二人转还是做出自己的贡献的,在好多年前就提出来要搞绿色二人转。
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总导演已经决定为哈文,不少网友都关注其老公李咏会否回归主持,以及赵本山是否再度登上春晚舞台。此前哈文执导的两届春晚中,2012年赵本山因身体原因“擦肩而过”,2013年又因为本子质量不达预期,再次无缘央视春晚舞台。连续两年突然退出,曾被传和导演哈文不和。
赵本山退出2012年春晚,到底是不是身体原因,一直是网友争论的焦点。面对坊间流传赵本山与春晚哈文团队意见不合,愤然离去的说法,赵本山虽未正面回答,在记者的一再追问,他还是委婉表达了与新团队在磨合过程中的确有不适应的情况。而且赵本山曾在多处场合炮轰春晚的小品审查制度。赵本山表示审查的人不懂,提了一堆不懂的意见,看一个节目时,第一次看都说好,这个不错;第二次看觉得不好笑了,就进行删减;看了很多次最后台词都能背下来了,就觉得不搞笑了,就把节目给毙了。赵本山早就说过,他要把徒弟们都带上春晚舞台,没想到哈文一开始就把徒弟王小利的小品《意外收获》给“枪毙”了,而江苏、辽宁和湖南三家卫视争着抢这个小品。所以,赵本山2012年是赌气退出春晚,这种赌气也是多年怨气的爆发。
这么看来赵本山与哈文交恶应该不是空穴来风,那么羊年春晚赵本山怕是无缘了。从1990年开始,赵本山这个长相老气,操着一口道地东北话,仿佛刚从高粱地里走出来的朴实汉子,如今已成为春晚的一道风景线,他的成功与他悲惨的童年经历离不开。下面就来揭秘赵本山悲惨的童年。
回忆起在铁岭莲花乡的日子,赵本山苦笑着、品味着、感慨着。“小的时候非常苦,吃有时候都吃不上,当时还特别喜欢二人转,我岁数不大的时候,就曾走着到离我们村子不远的地方去听当时非常有名的人唱二人转,无论下雨还是下雪天。”
童年留给赵本山的是磨炼,是财富,是确立他一生性格的关键时期。赵本山说:“小时候受的那么多苦,才锻炼了我如今这种忍耐、坚强、刚毅的性格,苦中作乐的态度对一个艺人来说太重要了,无论什么情况,都应该乐观地面对。”
赵本山的母亲很早就去世了。赵本山十几岁的时候,父亲犯了错误,上北大荒了。当赵本山有记忆的时候,已经是他父亲领他们去北大荒的时候了。当时赵本山正读小学一、二年级,在那儿住了4个月。在这4个月里,赵本山基本没有读书的条件,每天大哥哥出去打石头,赵本山也跟着出去铲地。北大荒的垄很荒凉,一天也铲不到1根垄,中午就发2个黑馒头当午饭。
赵本山有一个叔叔是盲人,他会拉二胡,也会吹喇叭。赵本山就跟他学,他们俩上井旁声边天天拉天天唱,就是寻找欢乐吧。这对赵本山一生帮助最大。那时候上学别人带饭赵本山就带苞米花,老师上课正讲着就拿起来吃,经常干这事。赵本山的同桌就从家里给他带饭,带多少都剩半盒给他吃。有一次,同学把赵本山领到他们家里去了,就认了他妈做干妈。赵本山干妈这个人,说心里话挺伟大的,因为当时农村都不好过,他们家有6个儿子,把赵本山愣给排里头了。偶尔赵本山实在饿极了就往那儿跑,吃一顿他再回来。现在赵本山年年去接她她也不来,在农村过得挺好的。赵本山那个时候就是盼过年,过年能吃顿肉。念书念到八年多,八年半吧,就到乡里的文艺宣传队去了。
赵本山的干妈说:“本山15岁的时候,和我二儿子是同学,我儿子那时一带饭就带挺多,我家儿子也多啊,也困难,我就说他,别人都吃不饱,你还带那么多。后来他告诉我,是给他同学带的,他同学没有妈。我一听就让他多带,后来就让他到我家吃,在我家住,这样有5年吧。他结婚的时候,我给他做了一个被子一个褥子,是攒了好久的布票,他就总说,那时候的一套被子值现在的一千套啊。”“本山是个命苦的孩子,当时谁知道他会有这么大的出息啊。他这孩子记着别人的恩,一点点的他都记得。村里帮过他的人,都得到过他的好。带他的他二叔,也是他送到养老院由他养着的。”
但也正是这样,赵本山很早就接触了社会,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,因为他要吃饭啊,于是练就了一张巧嘴,而且,无论面前有多少人,从来不怯场。这为他后来的演艺事业奠定了一定基础。
今天的赵本山是大师级的人物,是“小品王”,是“名演员”,是“影视导演”,是“二人转”不遗余力的推广者。光环无时无刻不笼罩在他的头上。但您能想到小时候的赵本山是个“淘气包”吗?
赵本山小时候并不喜欢文化课,是凭兴趣学习的那种人。如果他感兴趣,他就会学得快,学得像,学得好;如果不感兴趣,书还没等学完就都被他撕光了。赵本山学得最好的科目是珠算,因为当时的赵本山纪远老师会用唱小曲的形式教学生们练习珠算,所以赵本山爱屋及乌地学好了这一科。但即使是这样,赵本山在念书时也从来没有过一本完整的作业本。
赵本山又是个没人管的“孤儿”,所以,当时他在学校的地位非常“超然”,想来多晚就来多晚,想走多早就走多早,十分顽皮。老师批评他,他就不来了,过一阵老师的气消了,他又来上学了。家里没人管嘛!据周树林回忆,赵本山曾经做了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,周在叙述这件事的时候,还仍然会忍不住哈哈大笑。那是一年放暑假,赵本山、周树林、范光文三个人被分到一个小组到学校护校。闲来无事,几个人跑到了办公室,找出一台显微镜。周说看点什么好呢?赵本山眉头一皱,计上心来。伸手在裤腰里鼓捣半天,最后抓出一只虱子来,放在显微镜下看。周说他到现在还能记起虱子的后背是一道棱一道棱的。
赵本山有个董姓同学,他的父亲嘴不怎么好使,说话含混不清。于是调皮的赵本山经常在这名同学面前学他父亲说话,他学得太像了,以至于后来那名同学要是见到赵本山都会绕着走。
还有一次,班级上体育课,老师教大家用气枪打靶。有个叫张淑华的女同学打靶时脱靶,子弹打在了地上,升起了一股土烟。从此,赵本山多次绘声绘色地在这名女同学面前说:“吱——一冒烟!”2002年时,赵本山在他们同学聚会时,还用这件事和那名女同学开玩笑呢。虽然,这几件事都是孩子们的“儿戏”,可从中我们已能看出赵本山的古灵精怪、善于模仿的性格优势,而这正是一名好演员所必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