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发现1700年前肉馅饺子 呈蜡黄月牙形

   2016-02-03 1100
核心提示:考古人员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发现的馄饨、饺子和形态精巧的各色点心(由左至右)。通讯员 阿迪力阿布力孜 提供 早在千年前的魏晋
 考古人员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发现的馄饨、饺子和形态精巧的各色点心(由左至右)。通讯员 阿迪力·阿布力孜 提供

    早在千年前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吐鲁番地区可能就有了吃饺子的习俗。研究人员认为,这一习俗后来还和春节相关。

    据自治区博物馆相关专家介绍,1959年,考古人员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曾发现几枚唐代的饺子,其中有两枚饺子保存较好。它们比今天的饺子略小,长约5厘米、宽1.5厘米,形状和今天的饺子一样呈月牙形。饺子的面皮由小麦粉加工,饺子馅可能为肉馅。经研究,初步判断饺子的加工年代可能在1300年前后。

    1990年,考古人员在吐鲁番地区鄯善县三个桥墓地又发现3枚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饺子,这是目前国内发现最早的饺子实物,“这些出土饺子说明,在距今1700多年至14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,中原地区饮食习俗就已流传到西域,并一直延续到唐代,仍为西域人喜欢”。

    记者从自治区博物馆了解到,在唐代阿斯塔那古墓,考古人员除了发现美味饺子外,还有色泽金黄的唐代春卷以及做工精美、形态多样的点心,“这些美食文物在告诉人们,吐鲁番古人不仅爱吃饺子,他们的饮食文化也很讲究,面点制作技艺已经很高”。

    虽然考古无从证实这些饺子为古人春节饮食习俗,但很多学者认为,民间吃“饺子”习俗流传已久。按照民间习俗,除夕夜的“子时”要放鞭炮、吃饺子、辞旧迎新。由于除夕夜是两年相交于“子时”,意寓“交子”。后来,人们就把“交子”时吃的这种美食,谐音称为“饺子”。在不同朝代,饺子也有过不同的名字。比如在东周时被称“饼饵”,隋朝时曾被称“馄饨”,民间还曾称“粉角”或“角子”。后来有很长一段时间称之为“扁食”。

 
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
 
更多>同类资讯
  • deitong
    加关注0
  • 没有留下签名~~
推荐图文
推荐资讯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隐私政策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  |  滇ICP备14005946号-55  |  滇公网安备53010202001582号